2月2日,从全市财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传出消息,2022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应变克难,聚力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扎实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积极贡献财政力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定不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宣讲团宣讲、专题会议、中心组学习、每月党日活动,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切实加深财政系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全方位、各环节,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财政干部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思想上高度统一、意志上更加坚韧、行动上坚决有力,步调一致向前进。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巩固完善基层党建基础,促进党务与业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支持配合纪委监委派驻监督工作,组织开展“510”系列警示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作风纪律内部检查,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扎实做好省市委涉粮专项巡视巡察整改工作,认真开展市委第十一轮巡察整改情况专项督查,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全面优化收支预算管理
财政运行质效持续提升
2022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3.26亿元,同口径增长8.1%,增幅居全省前列;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8.2亿元,增长6.2%。
扎实组织财政收入
市财政部门按照“锚定全年目标,力争全省前列”的要求,全力做好收入组织工作,会同税务部门加强收入征管,深化税收协同共治,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月均增幅始终保持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落细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切实打好“降本减负”组合拳,确保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应缓尽缓,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全市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0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6.5亿元、缓税缓费46.9亿元。盐城经开区退税23.35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切实优化支出结构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全市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3.35亿元,腾出财力保障基本民生,确保基层平稳运转。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支持经济发展积极有力
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全市财政部门积极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助企纾困解难
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年,全市财政拨付涉企资金72亿元,市本级涉企专项资金上半年应下尽下,是近几年下达进度最快、效率最高、成效最好的一年。全年累计拨付“免申即享”资金1.35亿元。国有房屋租金应减尽减,全市减免7086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1.23亿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财政投入43.3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2亿元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链培育、“智改数转”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等工作。
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全市财政投入科技方面资金27.5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开展。市财政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12亿元,支持“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实施。
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抢抓国家稳增长政策机遇,发挥专项债扩大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市争取政府新增专项债券74.39亿元,支出进度99.2%,居全省第1位,阜宁、射阳、东台等地支出进度达100%,有力支持全市56个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市财政投入12.5亿元支持盐丰、盐阜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推动阜溧高速、滨淮高速等项目实施。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全市财政投入农林水资金130.62亿元,其中,投入23.86亿元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放耕地保护补贴9.45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2亿元,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全年投保1183.41万元。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
市财政会同相关国企设立100亿元市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4支子基金;设立20亿元中韩产业园二期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我市重大项目招引、产业链培育和科技创新。设立规模3.5亿元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全市2790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01.79亿元。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3571户企业提供担保145.02亿元,“信保贷”支持456户(次)企业获得授信15.24亿元。
支持保障安全稳定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足额安排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有力保障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市财政安排政法经费25.3亿元,支持平安盐城建设。
支持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促进绿色发展富有成效
全市财政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积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
全市财政投入各类生态环境保护资金41亿元,支持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工作扎实推进。着力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湿地保护修复、全球滨海论坛在我市举办。
助力绿色宜居城乡建设
全市财政投入9亿元,支持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6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9个。筹集资金12.76亿元,支持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推动“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全市财政投入20.22亿元,支持文旅、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全市政府采购环保产品2.76亿元,成为全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试点城市。
全心全意支持民生改善
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全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民生的关键点、紧要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0.2%。县(市、区)中,阜宁财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全市最高。
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
全市共减收企业失业保险6亿元,发放“免申即享”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2.2亿元,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25亿元,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缓缴社保费4422万元,切实减轻群众就业压力。
支持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投入121.94亿元,支持疫情防控、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40元,比省定标准提高100元。
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全市财政投入教育资金163.19亿元,支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在省定标准上提高10%。
支持建立“一老一幼”服务体系
市财政投入6700万元保障“一老一幼”、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将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35元,比省定标准高43元。
坚决守牢债务风险底线
债务风险防控扎实有效
紧紧围绕“政府性债务率、债务风险等级”两个不反弹目标,严格贯彻落实“控总量、减数量、调结构、降成本、促转型、建机制、压责任”各项要求,坚决守牢不发生债务风险底线。
建立闭环管理体系
出台加强全口径债务管理、控降融资成本等制度性政策,实行债务“借用管还”闭环管理,在全省率先将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管控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重点指标,从严压实各方责任。
强化债务总量控制
足额计提隐性债务化解资金,全市超额完成化债目标任务,推动政府性债务规模和债务率持续下降。组织开展专项审计,全面摸清债务底数,设定下达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总量、资产负债率等管控目标,有效控降债务增速。
大力调结构降成本
分层级设立新增融资成本控制线,超上限实行事前审批、事后报备。组织“绿色盐城”政银企对接活动,扩大与江苏银行、省信保集团战略合作,推动国有企业债务调结构、降成本,全市国有企业新增融资成本同比下降57个BP。
筑牢债务风险防线
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研判、提前预警、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兑付风险。支持国有企业信用等级创建提升,市城投集团首获双AAA评级,全市新增AA+企业8家。全面设立债务周转金,保障国有企业资金链安全。
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财政改革创新稳步迈进
坚持抓改革、强管理、严监督,全面强化财政依法规范管理和财经纪律执行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取得新进展
扎实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1+7”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成覆盖市本级以及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架构,形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份绩效”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县(市、区)中,东台、射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明显。
财政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创新形式开展财政普法,市财政连续十一年荣获“全省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规范处理法律事务工作”得到省财政厅书面表扬。盐都区财政局在全市率先推行基层财政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14个基层财资局全部达到省厅提出的“五个规范”目标。亭湖区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保障财政规范安全运行
市财政累计对下转移支付80.73亿元,帮助基层足额兑现民生、工资等政策。扎实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全力推动财政政策落实到位、财经纪律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