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推动经济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日前,盐城市司法局召开专题会办会,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十条措施,助力推动盐城经济率先整体好转。
一是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成立由机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各方参与的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盐城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需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联席会议,研究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跨界”法治难题,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年度法治建设考核,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涉企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核。开辟“绿色通道”,对涉企稳增长类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核快速受理、快速办结;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等意见建议,实行100%公平竞争审查;加大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提高审核质量效益,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合法合规,确保企业用地急需。
三是推行涉企包容审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行涉企包容审慎执法,完善细化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对城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25家执法部门实施“家家到”,重点开展涉企执法监督;扩大执法监督范围,在更广经济领域实施免罚轻罚“三张清单”,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护航经济发展。
四是严格审查涉企行政行为。对企业行政复议、涉企案件等,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提前审结。案情简单的案件,不予延期;符合受理条件的,3个工作日内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补正期可合理延长。涉企行政诉讼案件,及时答辩,并督促行政机关及时落实法院生效判决。
五是持续优化律师服务企业发展机制。制定律师涉企服务清单,免费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提高服务企业精准度、满意度;推广响水不锈钢“产业链+法律服务”市级示范点效应,指导各县(市、区)“产业链+法律服务”深入实施;加强“万所联万会”机制有效运行,推动93家律师事务所与131家商会有机对接,实现联系与服务常态化;完善民营企业公司律师制度,在有条件、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探索设立公司律师。
六是拓展公证惠企服务领域。推广“区块链+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办理赋予强制执行公证,助力防范金融风险;建立“盐证链”系统,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提供在线存证平台,并办理知识产权公证;创新探索“公证+仲裁”对接机制,在仲裁审前和解、审中调解、文书送达、证据和财产保全、辅助事务等方面深度合作,为企业节约维权成本,打造商事纠纷解决新模式。
七是建立民营企业法律事项“1+1响应”机制。落实《园区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优先接待受理民营企业法律服务事项;开辟民营企业公共法律服务“绿色通道”,确保1小时联系企业和职工,1个工作日反馈初步处理意见,提供快速便捷公共法律服务。
八是推进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在全市10个非诉中心和中韩(盐城)法律服务产业园设立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窗口,统一受理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根据需求,推动在全市30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各类行业商会(协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工作室;开展“千工帮千企”、“百员驻百企”活动,以“五个一”(编制一张法律服务清单、开展一次上门送法活动、开展一次企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一套企业用工规范、出具一份法律体检报告)为重点,发动优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金牌调解员”积极参与排查化解涉企纠纷,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九是加大涉企法治宣传力度。发挥“八五”普法讲师团、“民法典”宣讲团等专业法治队伍作用,免费开展法治专题讲座500场次;开展“‘百案释法’企业行”专项行动,组织“以案释法”巡展200场次,发放《涉企典型案例汇编》《涉企法律法规解读》等企业管理涉法读本及宣传资料;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网上法律知识考试,提升依法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
十是成立设立仲裁工作站点。推动“盐城仲裁委员会工商联(商会)工作站”成立,在房地产、钢铁、保险、物业管理等行业商会(协会)设立3—5个仲裁联络点;在各县(市、区)、经开区、盐南高新区及市直选择5—10家大型企业设立仲裁联络点,以联络点为圆心,辐射区域企业,将仲裁服务阵地前移;加强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领域推介宣传力度,运用专题讲座(论坛)、集中走访座谈、联合行文、设立仲裁分支机构或联络处(点)等方法推介仲裁机制,开辟便捷渠道依法办理上述领域仲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