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老百姓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文化实惠。但从基层调研的情况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还存在区域不平衡、城乡有差别、时间段冷热不均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端对接不够充分,影响了阵地功能的发挥和服务活动的实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从功能优化、要素融合、主客互动、品牌提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以此为依托,不断深化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彰显民生效应,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均等化,持续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建成以后,各地“城市15分钟、农村10里文化圈”的口号喊得很响,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也确实热热闹闹,但毋庸讳言,时下真正零距离接受文化熏陶的群众仍然少而又少。问题的瓶颈在于“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几百米”不够便捷通畅,家门口的文化场所设施以及服务内容不够“适销对路”。因此,做好“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坚持均等普惠原则,围绕优化布局、发挥功能、提升绩效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完善基础设施。对现有既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摸底,对不适应群众需求和发展需要的阵地点位迅速改造提升,绘出城市乡村的“文化地图”,方便市民“按图索骥”。激活牵引功能。真正发挥总分馆的专业指导、服务带动功能,继续完善总分馆体系,加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把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主流文化场馆服务的触角伸向大街小巷、田边地头;下沉服务重心。所有的阵地、设施、手段、载体,都要离老百姓近些、再近些,缩小服务半径,方便大家使用设施、参与活动。关注困难群体。坚持“一个不能少”,关注接受文化服务的弱势群体和困难对象,有针对性地优化点单预约、邀请参与、服务上门等措施,组织活动“不以人少而不为”,开展服务“越是困难越向前”。
二、讲究兼容性,积极谋求要素深度融合。疫情传播扩散的教训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硬件设施完备的大市区,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方式还是过于落后而单一,必须在“融”“容”二字上动脑筋、做文章。从供给侧看,要凸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义,大力推动“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场场馆进旅游景区,建设小剧场、大舞台和专题博物馆、美术馆,在游客的游兴中注入美的感受;推进城市综合体、特色小镇、景区(度假区)主题演艺秀编排展演,向大众提供全景式、沉浸式体验。从需求端看,文化旅游要与体育健身、健康养生、研学教育、美丽乡村等充分融合,采取“文旅+”“+文旅”的方式,让文化的因子“水银泻地”。整合当地文旅资源,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的精品线路,延伸文化传承创新的链条,追求一体化,推进高质量,为城乡群众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三、培养舒适感,着力实现主客良性互动。这些年我们坚持不间断地“送文化”,但在“种文化”层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有必要像农民像种庄稼一样,让文化的种子植根大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要改变“精英办文化”的惯性思维,让老百姓参与到“菜单”的选择和“配菜”的过程,获得文化熏陶和素质提升的机会。要改变“我唱你听”的传统形式,让群众做导演、写剧本、当演员,用群众演、演群众的表现形式来讲好百姓故事。要改变“雷打不动”的工作模式,依据区域、资源特点培育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注重引导和鼓励群众自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要改变“自说自话”的评价角度,以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准,让老百姓参与文化惠民绩效的衡量评估。
四、追求美誉度,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时下各地打造了众多文化惠民品牌,也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一些品牌只是为了“把鸡蛋装到篮子里”,跟不上时代发展,与老百姓的需求脱节,并未真正形成贯穿全年、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效应。在主题提炼上下功夫。树立大时代观,面向沸腾的生活设计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主题,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刷新提升,叫响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心悦诚服的品牌口号。在内容充实上下功夫。按照喜闻乐见、适销对路的原则,及时调整优化惠民的“菜单”和配送方式,开拓网上预约、“点单”服务途径,真正做到适销对路、老少咸宜。在品牌创优上下功夫,总结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增强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