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淮杂事业,围绕淮杂品牌建设,不断加大投入,使我市淮杂事业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2021年《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促进淮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多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交融发展,影视传媒的高度发达,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淮剧、杂技面临着新的形势,尤其是淮杂人才的流失和不足,使得淮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淮杂人才面临的现状和困难。目前淮杂两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淮杂人才的缺失。老一辈演艺人员相继退休,现有演员演艺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较弱,加之行当不全,淮杂艺术真正的美未得到充分展示。二是学员招生难。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事业编制紧缺、职业教育的缺位等因素,使淮杂招生难度持续加大。而且杂技演员、学员大多是外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大多要返回祖籍或到大城市发展,给队伍稳定增加很大的难度。三是经费保障不足。淮杂两团是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住房公积金、绩效工资等都要通过演出收入和争取上级补助解决,无创作经费。淮剧受地域和区域剧团的竞争影响,形成不了以市场养活剧团、以剧团搞活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淮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一是《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淮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法律遵循;二是建湖淮剧小镇的建设为淮杂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三是淮杂两团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为淮杂人才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案 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人才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因素。淮剧、杂技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离不开淮杂人才的培养。
二、淮杂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淮杂人才是淮杂事业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印制淮剧进课堂校本教材,开办淮剧特色课堂、社团,邀请淮剧非遗传承人举办普及淮剧知识的讲座等模式,为淮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并通过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淮剧艺术周、票友大赛等多种形式展示人才培养成果,促进人才成长。但这些还不能满足剧团人才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娱乐形式增多,传统娱乐形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娱乐需求,需要创新的艺术形势和内容,这些都离不开淮杂人才的培养。
方 案:
淮杂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任务,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打开绿色通道,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力量,在剧团里得到锻炼的同时对事业产生自豪感,归属感,才能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促进淮杂事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一是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市文旅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建立资金保障、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的政策扶持制度。建议人社部门在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建立适用于淮杂演员职称评定的通道,提高中、高级职称评定的比例;开辟人才引进通道,借鉴名校优生做法,每年引进器乐、编导、舞美作曲等高层次人才1-2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淮杂艺术发展基金,加大对淮杂专业团体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演出配套经费额度;加大政府购买淮杂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力度,支持淮杂专业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为两团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
二是建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是传承发展淮杂艺术的重要因素。建议市教育局牵头、联合文旅局、人社局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委托省内知名艺术院校,培养具有专科、本科层次的淮杂专业演职人员;加强对淮杂艺术的研究,将淮杂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对淮杂的兴趣,使之成为淮杂将来的固定受众。同时,注重培养一批淮杂复合型人才,结合淮杂的特点,通过营销和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应淮杂发展之路,合理、规范的与经济市场相结合。
三、开展各类再教育,提升剧团业务水平。建议由市文旅局牵头,鼓励剧团在职员工参加各类教育及岗位业务教育,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技能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网上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剧团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剧团演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