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由于镇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机制体制不健全,乡镇级能够引进的人才、留下的人才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案据:
出现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短缺的原因:
一、城乡差距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对乡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已经有所倾斜,但与城市面相比,仍然在社会教育、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等方面有许多差距。加之,出于个人、家庭或环境的压力,人才大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长此以往,导致现阶段乡镇一级的基层农技人才的缺失。许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孩提时在农村长大,毕业后也不愿回农村工作,更愿意留在城市发展。
二、人才培养力度欠缺。前几年,由于乡镇农技人员少、待遇低,对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近几年在乡镇一级农业推广工作中出现人才老龄化、人才短缺、人才质量差、工作积极配合度不高等问题,这些已经成为阻碍乡镇农技部门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共性问题。而近5年乡镇级带编进入的人员少之又少,导致农技人才梯队培养很难实现。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级的农业农村局也就十几个人能实实在在运转,而要面对的市、县级科室(部门)却有二十多个,这十几个人还要完成乡镇一级交待的农业工作,因而乡镇级农技人员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已经是他们的普遍心声,加之,乡镇级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福利等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且对基层农技人员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基层农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方案:
为了更好的扛起农业大市担当,加快建设农业强、农业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应从以下几点来改变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合理配置岗位,保障人才供给。各市、县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规定基层农技人员岗位的数量,结合本地农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市县发展需要匹配合理的专业技术岗位,按照编制人数配置到位。
二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多渠道储备人才。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技人才队伍,培养特色农业人才和实用人才,扩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范围。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水平。结合各地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组织选派县级的专业农技人员挂职到乡镇带动乡镇农技人员,以服务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中的重要作用,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完善农技人员培养的激励机制、关心农技人员的收入待遇、解决职称晋升等实际困难,让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能真正发挥出来,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