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河蟹土池苗种产业经历十多年的市场锤练,技术不断创新、效益稳步提升、竞争由无序转向有序、品牌效应逐步放大,已成为射阳沿海的特色产业,也成为我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育苗面积达3.5万亩,蟹苗淡化水体15.3万立方米,年产优质蟹苗60万公斤。稳居全国蟹苗市场份额的70%以上,苗种覆盖全国超千亿元的河蟹养殖产业,成为阳澄湖大闸蟹、大纵湖红膏蟹和太湖、洪泽湖等重点湖区增殖放流的主要苗源,射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蟹种苗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蟹苗之乡”。二是技术层次逐步提升。连续5年争取省专项资金700多万元,更新育苗技术,瞄准国家级水产良繁场的创建要求,推广“诺亚”系列优质蟹苗,“江海”系列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成为该系列蟹苗唯一供应基地。“射阳大闸蟹苗”已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三是带动渔民增收致富。射阳土池蟹苗规格整齐、抗病力强、成活率高,蟹苗质优价高,今年“5母”(5两的母蟹为母本产的蟹苗)价格达500元/斤,“6母”价格达900元/斤。订单式培育的蟹苗最高价格超1000元/斤,是常规蟹苗的3倍以上。蟹苗产业不仅让上百家育苗场赚钱,还吸纳周边镇区数千名群众就业。
但是,射阳蟹苗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射阳河蟹土池育苗主要分布射阳港海堤两侧,以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委托县海涂开发有限公司对外开展发包工作,因2018年国家海洋督察要求,至今未能办理海域使用证,难以对育苗户发包,育苗户合同到期后不能续签或重新发包。外围堤坝脆弱,海浪侵蚀严重,时常破堤。二是无序扩张导致品质降低。前几年,蟹苗市场行情一路高昂,最贵的蟹苗曾卖到近2000元/斤,引得各路资本蜂拥而至,部分蟹苗户无序扩张,普遍存在内地鱼塘擅自改建蟹苗池、轮虫池。外购种蟹质量参差不齐,盲目宣传大规格种蟹,以小充大屡见不鲜,育苗饲料使用抗生素超标的鸡粪、不合规的动保产品等问题仍有发生。育苗户之间互相压价、恶意竞争,搞乱市场秩序,降低蟹苗品质,损坏对外形象。三是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目前,县外如东、东台等地河蟹育苗面积迅速扩大,已超过1万亩,东台近两年新增面积达6000亩,而且因地域优势,蟹苗提前上市,对我县的河蟹育苗产业产生严重冲击。以今年为例,县外蟹苗产量估算50万公斤以上,而全国市场需求量不到100万公斤,导致我县蟹苗产量严重过剩,苗种价格断崖式下滑,从早期平均价格1000元/斤降至后期20元/斤,育苗户出现亏损现象。
为此,本人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射阳蟹苗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独特自然资源和市场优势,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产业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致力建成国家级蟹苗种业园区。
一是完善产业规划。对实验区以外、海堤以东、符合规划的现有育苗企业,建议有关部门迅速办理海域使用证、养殖证和苗种证,同时制定全县水产养殖限制养殖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限养区养殖行为管理。遵循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在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预留建设用地内,建议地方政府科学划定河蟹育苗功能区,对河蟹育苗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由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牵头,成立水产种业园区管委会,高起点规划,打造蟹苗繁育核心区,建立稳定长效的海涂发包机制,改善育苗区进排水系基础设施,完善轮虫集中养殖配套区,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建立技术升级长效机制,邀请国家级苗种研发团队入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全力打造国家级蟹苗种业园区。
二是放大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我县河蟹育苗基地大、规模企业多、蟹苗品质好的优势,在每年5月初在蟹苗上市前,以行业商会牵头组织河蟹母本挂笼节、蟹苗产业论坛、蟹苗专家研讨会、产销洽谈会等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射阳蟹苗市场影响力。引导国有企业参与育苗产业发展,培大育强龙头育苗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全力争取参与蟹苗行业标准制定。举行优质蟹苗示范企业、优秀蟹苗经纪人评选活动,引导育苗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结合环海湿地风景廊道等旅游资源,探索打造蟹苗培育观光业态,推动发展旅游经济,放大品牌综合效应。
三是规范产业行为。鼓励育苗企业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坚持良种良法,强化养殖水环境监测、苗种检疫、病害防治、投入品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以品质求发展。充分发挥水产行业商会、渔业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技术指导和行业自律等作用,充分利用水产行业商会平台,对育苗户、经纪人等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育苗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建议地方政府组织农业主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育苗户持证育苗、种蟹来源、投入品监管、销售价格公示、苗种检疫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强化市场综合整治,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射阳蟹苗这一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